1983年出生的杨穹并不想把自己归入到动漫艺术的一代,原因可能在于上过美院附中的他,在绘画手段与技术上所接受的高密度训练,不屑于让自己成为一个在单纯的平面上以装饰性的线条和色彩营造视觉故事的插图作者。也可能是同样的原因促使他在大学本科期间选择了雕塑专业——他需要新的挑战。

敏感于新媒体的他在本科期间成为了一名电脑3D制作高手。在我所指导的一门公共艺术创作课上,他交上来的作业是: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望京大街上,他手持摄像机对准在马路对面同样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同学,双方在马路两边一边漫步一边高声喊话,隔着来回奔跑的车流聊天。作品展示方式是两幅对面屏幕播放两台机器摄录下来的画面与对话声音。这一作业显示出杨穹对新媒体的熟练把握能力,两人在车流中行进与对话的姿态,显示出个体的人在都市环境空间中的状态。

在去年的毕业创作时,他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以及处理这一材料的方法。他先是在电脑中运用3D软件做好完整的数字虚拟3D结构文件,然后到专门的加工厂用三维数字铣床将电木材料(酚醛树脂)切削加工成形,再装配成近乎平面或浮雕的黑白两色造型。
在这一过程中,杨穹对于平面感的坚持使得作品表面极少的纹理或者褶皱相对其所依附其上的平面一直处于紧张或压缩感的状态;有时候黑色的表面上会覆盖上一层绷紧的白色的绒毛皮肤,或者干脆也是黑色的绒毛。

作品的平面感将自己首先从生活中的正常物体中独立出来,而微妙的起伏或沟槽在黑色的表面绷紧后,又被白色的框架框住并凝固在一片似乎是模糊的黑光之中。这种特殊的视觉品相正是杨穹所要抓住和呈现给观者的。
也许可以将这种视觉感受称之为“酷”。在这里,“酷”是由于空间压缩、黑白两极色,简约的形状以及人工材料肌理所形成的视觉张力造成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作品的呈现过程中,电木这一原本用在电气工程中的一种可塑性材料,充当了主要的角色,它给人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与传统雕塑材料如岩石、木材、金属、陶瓷不同,不象后者所给人的亲近感,而是传达出一种似拒非拒似粘非粘的性格。

毕业后的杨穹,出于一个青年雕塑家的敏感,目前正着迷于这种电气工程材料,运用它呈现出自己的心象,并将由此拓展开去。

 

隋建国
2010年5月9日